假設F核電站于2020年12月31日正式建成并交付使用,總造價300萬元,預計使用年限40年,假設每年計提折舊。根據國家和行政法規、公約等規定,F核電廠應承擔環境保護義務和生態修復義務。由此,F核電站預計2060年12月31日廢棄,保護環境恢復生態需要3億元。
會計分錄如下:
(1)2020年12月31日,確認固定資產入賬價值。
借方:固定資產30萬元。
貸款:在建工程:30萬元
(2)自2021年12月31日至2060年12月31日,每年計提折舊。
借:制造成本為7500 (300000/40=7500)
貸:累計折舊7500
(3)2060年12月31日,確認廢棄成本。
借方:營業外支出3萬元
貸款:銀行存款3萬元。
這樣做的問題是,1960年12月31日發生的3億元廢棄成本較大,直接計入當期損益會導致2060年利潤大幅下降,無法反映2060年真實的經營成果。此外,核設施從2020年到2060年投入使用,在此期間,它們一直在污染環境。按理說每年都應該為此付出代價,沒有理由只記錄2060年的費用。
因此,F核電站在核設施使用的40年中,需要分攤這3億元對損益的影響。
會計分錄如下:
(1)2020年12月31日,確認固定資產入賬價值。
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包括建造成本300萬元。
借方:固定資產30萬元。
貸款:在建工程:30萬元
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還包括未來應承擔的棄置費用。
2020年12月31日,核設施投入使用,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已經成為F核電站目前承擔的義務。雖然多少和如何承擔現在不確定,將來可以確定,但這種義務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并且可以可靠地計量。這符合預期負債的確認條件。
假設折現率為5,(P/F,5,40)=0.1420,那么40年后2020年12月31日的4260萬元(30,000 0.1420)=3億元。
借:固定資產4260
貸款:預計負債4260
預計負債計入核設施成本后,預計負債對財務報表的影響將以每年折舊和確認利息支出的形式分攤。
(2)2021年12月31日
折舊
借:制造費用7606.5 (304260/40=7606.5)
貸:累計折舊7606.5。
利息費用的確認
借:財務費用213 (42605=213)
貸款:預計負債213
(3)2022年12月31日
折舊
借:制造費用7606.5 (304260/40=7606.5)
貸:累計折舊7606.5。
利息費用的確認
借方:財務費用223.65 (4260 213)5=223.65。
貸款:預計負債223.65。
.以此類推,分割線.
(4)2060年12月31日,實際發生棄置費用。
借方:預計負債3萬元。
貸款:銀行存款3萬元。
假設2030年12月31日,F核電站認為30年后要支付的處置費太高,于是突發奇想,未來可以傾倒核設施及其產生的核廢料。這樣既省錢又省力,何樂而不為呢?
因此,研究發現,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將放棄成本降低到1億元,減少預計需要確認的負債3億元。
假設折現率為5萬(P/F,530)=0.2310,30年后2030年12月31日減少的6930萬元(3萬0.2310)=3億元,用于沖減固定資產成本。
2030年12月31日固定資產賬面價值為:304,26030/40=228,195萬元,足以抵銷。
借:預計負債6930
貸款:固定資產6930
假設2030年12月31日,由于計提大量減值準備,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只有6000萬元,不足以沖減,超出部分扣除財務費用。
借:預計負債6930
貸款:固定資產6000。
財務費用930
假設2030年12月31日,F核電站被th起訴
假設折現率為5萬(P/F,530)=0.2310,2030年12月31日增加的2310萬元(100000.2310)=30年后增加的1億元,將計入固定資產成本。
借:固定資產2310
貸款:預計債務2310
最后,學會做處理費用的會計分錄,記住愛護環境人人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