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因生產原因導致次品的會計處理不是很復雜,重要的是企業如何控制次品的發生。
那么什么是次品?
次品是非合格產品,是相對于合格產品而言的,是指產品無論是內在品質,還是外部包裝均沒有達到工藝要求,而存在缺陷的產品。
如,在肉食品加工的過程中,因加工時間和輔料添加導致產品的口味和顏色,沒有達到產品工藝要求,無法到市場售賣的產品,就是次品。
根據企業成本核算管理制度的規定,不同的企業對次品的核算和會計處理是不同的,有的企業將次品的成本費用一并納入合格品中。有的企業分別核算合格產品和次品的成本費用,對可以修復的次品再次加工,并重新計算成本費用;對不可以修復的次品在售賣時直接作為折價處理,或直接作為毀損產品處理。
從原材料歸集,到成本費用分配的會計處理:
1、領用原材料時:
借:生產成本——原材料
貸:原材料——XX原材料
企業在生產加工過程中,領用的輔料、包材,消耗的燃動費、人工成本費用和車間制造成本費用也需要一并進行費用歸集。
2、合格產品加工完成,驗收入庫時:
借:產成品(庫存商品)——XX產品
貸:生產成本——原材料等成本費用項目
3、次品加工完成并驗收入庫時:
借:產成品(庫存商品)——XXX次品
貸:生產成本——原材料等成本費用項目
4、次品可以修復,并修復完成入庫時:
可以修復的次品時:
借:生產成本——原材料等成本費用還原后的成本費用項目,以及修復過程中需要增加的成本 費用,如輔料、包材、燃動費、人工等固定費用。
貸:產成品(庫存商品)——XXX次品
驗收入庫時:
借:產成品(庫存商品)——XX產品
貸:生產成本——次品成本加二次加工的成本費用
總之,企業對次品的核算和管理,需要按照企業內部成本核算管理的相關規定,其成本核算方法的不同,也會導致其次品的會計處理方式和管理的不同。
我是智融聊管理,如果喜歡我的觀點,歡迎持續關注更多財經話題。
2020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