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采購環節
① 貨已經入庫
借:原材料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
PS:如果是其他支付方式,如支付寶、、銀行匯票付款,則用“其他貨幣資金“;如果開出商業匯票則記”應付票據“;如果是未付款,則計入”應付賬款“
② 貨物未入庫,款項已支付或已經確認應付
借:在途物資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
PS:根據上分錄中支付方法選擇具體科目。
貨物收到
借:原材料
貸:在途物資
PS:入庫前所有的必要費用,都計入原材料的成本中。
案例1:實際成本法下采購原材料
甲公司(一般納稅人)2021年8月1日采購一批原材料,共10噸。支付材料價款40萬元,增值稅稅額5.2萬元;發生運輸費5萬元,取得運輸專用發票,注明增值稅稅額0.45萬元。另外發生裝卸費1萬元,保險費1.5萬元。以上費用當日以銀行存款全部支付。8.3日材料入庫,發現途中損耗0.5噸,經認定為正常損耗。
8月1日會計處理
借:在途物資——xx材料 4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行稅額 5.2
貸:銀行存款 45.2 萬
借:在途物資— xx材料—運費5萬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行稅額 0.45
貸:銀行存款 5.45萬
借:在途物資— xx材料—裝卸費 1萬
貸:銀行存款 1萬
借:在途物資——xx材料—保險費 1.5 萬
貸:銀行存款 1.5萬
8月3日入庫分錄
借:原材料 47.5
貸:在途物資——xx材料 40
在途物資— xx材料—運費5萬
在途物資— xx材料—裝卸費 1萬
在途物資——xx材料—保險費 1.5
原材料單位成本
=47.5÷(10-0.5)=5
③ 貨到付款單據未到(暫估入賬)
月末仍未收到單據時,材料按暫估價值入賬:
借:原材料
貸:應付賬款——暫估應付賬款
下月初紅字沖銷原會計分錄:
借:原材料(金額紅字)
貸:應付賬款——暫估應付賬款(金額紅字)
后收到發票賬單時:
借:原材料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等
2、在庫期間的賬務處理
① 在庫原材料的正常損耗
不需要賬務處理只需要調整原材料單位成本。
② 在庫原材料非正常損耗(接案例1,因管理不善導致1噸原材料報廢,報廢材料預計可回收成本為0)
借:管理費用 5.65萬
貸:原材料 5萬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行稅額轉出 0.65萬
③ 在庫原材料非正常損耗(非管理原因造成損失1噸)
借:營業外支出——非常損失 5萬
貸:原材料 5萬
PS:非管理原因造成的損失,增值稅進項稅不需要轉出。
④ 發生跌價準備(假如發生跌價損失1萬)
借:信用減值損失 1
貸:存貨跌價準備 1
⑤ 領用計提過跌價準備的存貨
借:生產成本 —— XX產品 46.5
存貨跌價準備 1
貸:原材料 47.5
3、領用與出售
① 領用原材料
借:生產成本(直接材料成本)
制造費用(間接材料成本)
銷售費用(銷售環節消耗)
管理費用(行政環節消耗)
研發支出(研發環節消耗)
委托加工物資(發出加工材料)
貸:原材料
② 銷售原材料(包括下腳料)
借:銀行存款等
貸:其他業務收入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同時結轉成本(下腳料無成本不必結轉)
借:其他業務成本
存貨跌價準備(如果計提過跌價準備)
貸:原材料
1、采購環節
① 原材料已入庫
借:材料采購(借方,實際成本)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稅肯定按實際的算)
貸: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等
PS:計劃成本下,已入庫的原材料”材料采購“科目作為中轉站,轉出計劃成本內的金額,入”原材料“;計劃成本外的金額進入”材料成本差異“。
結轉原材料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貸:材料采購(轉出計劃成本部分)
結轉材料成本差異
借:材料成本差異(借方超支)
貸:材料采購
PS:材料成本差異在借方表示超支,在貸方表示節約成本。
②、原材料未入庫
采購原材料
借:材料采購(實際成本)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
PS:未入庫的原材料,”材料采購“科目如同實際成本的”在途物資“。
入庫原材料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貸:材料采購(轉出計劃成本部分)
同時結轉成本差異
借:材料成本差異(借方超支)
貸:材料采購
案例2:計劃成本法下采購原材料
甲企業為一般納稅人,購入A材料,1000千克,實際買價為30 400元,貨款已通過銀行支付,材料驗收入庫,該批材料計劃成本為31 000元。以上價格不含稅款,A材料適用增值稅稅率13。
會計分錄
借:材料采購:30400
應繳稅費-應交增值稅 進項稅額 3952
貸:銀行存款 34,352
同時:
借:原材料:31000
貸:材料采購:30400
材料成本差異:600
2、在庫期間的賬務處理與計劃成本相同
3、領用環節的賬務處理
① 假如生產車間領用原材料500千克。
借:生產成本 15200
材料成本差異 300
貸:原材料 15,500
② 剩余500千克出售,16000元。(不含稅)
借:銀行存款 1808
貸:其他業務收入 16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2,080
同時結轉成本
借:其他業務成本15200
材料成本差異 300
貸:原材料 15,500
以上內容于網絡,如有侵權敬請聯系刪除。 結轉采購成本會計分錄:
1.采購驗收入庫前
借:材料采購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應付賬款
2.驗收入庫時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貸:材料采購(實際成本)
材料成本差異(或借)
3.發出材料時
借:生產成本等(計劃成本)
貸:原材料
結轉發出材料
4.如果是超支成本差異率:
借:生產成本等
貸:材料成本差異
5.如果是節約成本差異率:
借:材料成本差異
貸:生產成本等
一、采購成本指與采購原材料部件相關的物流費用,包括采購訂單費用、采購計劃制訂人員的管理費用、采購人員管理費用等。存貨的采購成本包括購買價款、相關稅費、運輸費、裝卸費、保險費以及其他可歸屬于存貨采購成本的費用。對于一般納稅人而言,采購成本不包含進項稅額;但對于小規模納稅人而言,進項稅額包含在其采購成本之中。
二、費用類型
采購費用可分為直接采購費用和共同采購費用兩種。
1、直接采購費用是指發生時能直接確認應由某種材料負擔的費用,該種費用發生后直接記入各種材料的采購成本。
2、共同采購費用是指應由多種材料共同負擔的采購費用,該種費用發生后應按一定標準分配記入各種材料的采購成本,分配標準主要有采購數量、價格等。
三、成本組成
1.集中采購機構成本
主要是指從事政府采購活動所花費的資金與勞動付出。一般來說集中采購機構的資金有兩個渠道:財政性撥款;集中采購機構自身收入。
2.采購人付出成本
主要包括采購項目預算成本、技術參數確定成本、租用開標場地成本(強令進入招投標市場的政府采購活動,供應商投標成本根據投標成本性質可分為固定成本與非固定成本兩類。
3.非固定成本
主要是指由于采購機構業務方式的不確定性、方便投標人考慮程度上的差異性、規范操作理解上的誤差等原因,直接導致了供應商要承擔的隱性的投標成本。
以上就是【結轉采購成本會計分錄】的全部解答,如果你想要學習更多這方面的知識,歡迎大家前往教育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