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前兩篇文章的洗禮:
工具?我欠你多少?
所有的工具都是時間造成的。
我相信老鐵已經對攤余成本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歸了解,具體做分錄的時候你可能會很困惑。
或者前面的例子,
我開了一家服裝廠,叫蔣木木服裝,有遠見地判斷新潮服裝會火,所以我打算擴大現有的工廠,以滿足新的消費趨勢。
但是新工廠需要錢,股東(也就是我)窮到只能通過發債來解決資金問題。
于是我在https://www.zhucesz.com/,發行了一萬張債券,每張面值100元,即總面值1250萬,期限5年(2013年在https://www.zhucesz.com/, https://www.zhucesz.com/),票面利率以10的市場利率給了https://www.zhucesz.com/,最終以1000萬的價格上映。
根據工具我欠你多少?它說攤余成本的計算如下:
但是這些亂七八糟的數字應該如何反映在會計分錄中呢?
首先,當它在2013年初首次發布時:
借方:債權投資-成本1250萬。
貸款:銀行存款1000萬元。
債務投資-利息調整250萬元
一個老鐵問,為什么要用兩個科目來表示債權投資的成本?為什么我們不這樣做呢?
借:債權投資1000萬元。
貸款:銀行存款1000萬元。
是的,你說得對。事實上,可以簡化一點,直接:
借:資產
貸款:資產
反正債券投資和銀行存款都屬于資產,無非是把一種資產換成同樣金額的另一種資產。一加一減一,資產沒變。
會計是一門分類科學,每一門學科都有它的歷史使命。
比如債券投資-成本的使命是記錄債券的面值,即使打死也不能改變,所以永遠是1250萬。
債券投資-利息調整反映了面值和實際收到的錢之間的差額。
2013年底,
根據上表,計算出的實際利息為100萬,票面利息為59萬,實際支付僅為59萬。但利潤表中計入的利息收入要以實際利息為準,實際利息為100萬。如果你這樣做,那就不公平了!
借方:應收利息59萬元。
貸款:投資收益100萬。
我們做什么呢
還記得那個承載全村人希望的課題嗎?哦,不是,是債券投資-利息調整賬戶,攜帶面值和實際收取的差額。
它的用途是軋平兩者的區別。
借方:應收利息59萬元。
債券投資-利息調整41萬元
貸款:投資收益100萬。
接下來的幾年以此類推:
20下,
借方:應收利息59萬元。
債券投資-利息調整45萬元
貸款:投資收益104萬。
底部,
借方:應收利息59萬元。
債券投資-利息調整50萬元
貸款:投資收益109萬。
20下,
借方:應收利息59萬元。
債券投資-利息調整55萬元
貸款:投資收益114萬。
2017年底,
借方:應收利息59萬元。
債券投資-利息調整59萬元
貸款:投資收益118萬。
你們這些老鐵只要小學水平的加減法就知道了,
此時,債務投資-利息調整正好為0。(250-41-45-50-55-59=0)
也就是說,債券投資的主體——利息調整的金額,恰好等于債券整個生命周期內實際利息與票面利息的差額。
老鐵問的是巧合嗎?
不是這樣的。
這是數學上的必然。
有學習能力的同學可以看這個證書:
假設面值為FV,實際支付PV,票面利率為R,年利率為PMT(=FV*R),實際利率(即貼現率)為d,期限為3年。
初始計量:PV=PMT/(1d)PMT/[(1d)(1d)]PMT/[(1d)(1d)]Fv/[(1d)(1d)(1d)](這是折現現金流)第一年攤銷后的賬面價值(V1)。(1 D)] FV/[(1 D) (1 D)](以上結果是兩邊都乘以(1 D),等式左邊得到等式右邊左起第一項,以下類似)第二年攤銷后的賬面價值(V2)=V1*(1 D)-PMT=PMT/(1 D) FV/(1 D)
沒有多余學習能力的學生不應該
1.初始計量時,采用債權投資-利息調整賬戶記錄面值與實際收到價款的差額;
2.在隨后的計量中,債務投資-利息調整賬戶用于軋平收到的息票利息和實際利息之間的差額
3.債券投資-利息調整的初始計量金額正好等于債券全生命期的票面利息與實際利息的差額。